"我国芯片产业为啥总被人卡脖子?" 这个问题最近又被网友翻了出来。
导火索是一则判决 —— 曾经的 "芯片大佬" 赵伟国因贪污罪一审被判死缓。
消息传开,懂行的网友炸开了锅,不少人怒喊 "死缓都嫌轻"。这个清华大学毕业、身家曾达 250 亿的男人,到底做了啥天怒人怨的事?
从地产商到芯片巨头:赵伟国的 "逆袭" 路
新疆伊犁出生的赵伟国,早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,没直接扎进高科技领域,反而回了老家搞房地产。那几年楼市红火,他靠着精准的投资赚得盆满钵满,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富商。
2009 年,一个关键机会砸到他头上。清华大学旗下的紫光集团要搞混合所有制改革,赵伟国带着他的建坤集团果断入局,拿下 49% 股份,自己坐上了董事长的宝座。
当时没人想到,这个决定会在十年后掀起这么大的波澜。
2014 年,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(简称 "大基金")成立,这笔巨款本是用来扶持芯片研发的 "救命钱"。作为重点投资对象,紫光集团拿到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,但赵伟国把钱花在了别处。
2013 年,他掏出 17.8 亿美元收购美国展讯通信,其中 9 亿美元是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的贷款。第二年又砸 9 亿多美元买下瑞迪科微电子。2015 年更猛,25 亿美元吞下惠普旗下新华三 51% 的股权。
六年时间,紫光集团像滚雪球一样收购了 20 多家公司,赵伟国甚至放话 "要把台积电也买下来"。这番操作让紫光总资产飙升,他自己也靠着 250 亿身家冲上胡润富豪榜。
但明眼人看得出来,这哪是经营有方,分明是靠借钱撑场面。2019 年,紫光的资产负债率飙到 73%,就像一户人家看着有千万家产,700 多万都是借的,迟早要出事。
债务爆雷与惊天贪腐
2020 年 11 月,紫光集团债务违约的消息瞒不住了,到期的债还不上,彻底爆雷。第二年 7 月,这家曾经的 "芯片巨头" 宣告破产。但真正让国人愤怒的,不是经营失败,而是赵伟国在背后的骚操作。
2018 到 2021 年,他让关系人提前低价买下紫光看中的房产,再高价卖给公司,光这一手就捞了 4.7 亿。就像合伙做生意,你让小舅子先把目标房子买下来,再加价卖给合伙人,赚的钱偷偷塞自己口袋。
更绝的是 2014 到 2021 年,他通过关联交易把赚钱的项目转到自己公司,搞代建服务时故意抬高价格,直接让国家损失 8.9 亿。
相当于合伙公司好不容易找到个赚钱项目,你转头交给自家亲戚打理;公司要盖楼,市场价 100 万,你偏让自己人来干,硬要给 200 万。
2019 年,他还操纵董事把公司项目低价租给关联公司,又亏了 4600 多万。就像把公司的五星级酒店,按地下室的价格租给自家另一家公司赚钱。国家砸钱是要搞芯片研发的,他倒好,全往自己兜里塞。
体制之困:不止一个赵伟国
赵伟国固然可恨,但这事背后藏着更深的问题。就像有句话说的: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,效率最低;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,效率中等;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,效率才最高。
国有企业的产权是全国人民的,但经营者和产权人隔了无数层,谁还有心思真监管?中间的代理人拿着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,不搞小动作就不错了,哪会拼命干活?
这次案子里,大基金总经理丁文武、管理机构总裁陆军都因严重违纪被查,顺着线索又揪出一串高管。但谁都知道,没被查出来的还不知道有多少。
赵伟国的判决,撕开了芯片产业发展中的一道伤疤。国家砸下重金想突破技术封锁,却被蛀虫钻了空子。这不仅是个案,更该敲响警钟。
如何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,让真正做事的人得到支持,让蛀虫无处遁形,恐怕是比技术攻关更紧迫的课题。毕竟,芯片产业的崛起,靠的是实干,不是算计。
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