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3分钟,让你了解曾国藩的真实面貌!
在曾国藩的官场生涯中,他真正开始适应这个复杂的环境,是在48岁时——也就是他第二次出山的时候。这一时期,曾国藩不再是那个初入官场的青涩青年,而是一个深谙官场规则、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复杂局面的成熟人物。那么,曾国藩究竟做对了什么,使得第二次出山的他能够变得如此得心应手呢?
事实上,在48岁之前,曾国藩也曾在官场中取得过不小的成就。作为一名翰林院的检讨,曾国藩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,便从从七品升到了正二品的礼部侍郎。这种升迁速度在清朝官场中可谓是十分罕见,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才干和非凡的能力。然而,真正让他停滞不前的并非是缺乏能力,而是遇到了一个自负且多疑的上司——咸丰皇帝。
随着太平军的日益强大,咸丰皇帝深感威胁,开始加大对太平军的打压。然而,朝廷的军事力量腐朽不堪,无法有效应对太平军的进攻。此时,曾国藩所领导的湘军崭露头角,成为了抗击太平军的重要力量。可咸丰皇帝心中并不完全信任曾国藩,担心他日后拥兵自重,成为朝廷的新威胁。于是,咸丰不仅希望利用曾国藩,更对他充满戒心,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给曾国藩实权。这一举措给曾国藩带来了极大的困扰。
展开剩余69%没有实权的曾国藩,面临了三个主要问题。首先,由于没有地方实权,他无法从地方政府获取税收和粮饷来支撑湘军的运作。湘军虽然表现出色,但作为民间力量,朝廷并不会提供财政支持。其次,曾国藩在与地方官员打交道时处境尴尬。作为临时职务的湖南团练大臣,他在官场上没有固定职位,难以获得其他官员的尊重。最后,由于缺乏实际的权力,曾国藩不能满足部下将领们的晋升要求,士兵们在跟随他出生入死后,期望能得到一定的职务和待遇,但由于上级不给力,这一愿望往往无法实现。没有实权的曾国藩,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官场上艰难行进。
那么,曾国藩第二次出山时,又做了什么改变,让自己变得更加顺应官场环境、游刃有余呢?答案其实很简单——他改变了自己,顺应了环境。
这一点,可以从他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看出端倪。信中,曾国藩提到:“与官员及绅士交际时,心中虽然有所差别,但外表的礼仪和谦恭之态不可缺失。”曾国藩历来为官清廉,直率不阿,不喜官场的虚伪客套,但这种性格却在官场上成了他的短板。因此,当他第二次出山时,无论面对何人,尽管心中可能有所轻视,但表面上他始终谦虚、和气,尽量避免与他人的冲突。
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看曾国藩的改变有多大。公元1858年,曾国藩再次出山时,途经长沙,他并没有直接行军,而是特意停下来,拜访了长沙各大衙门,甚至连一个县衙的小官员也不放过。无论对方职位如何低微,曾国藩都以兄弟之礼相待,并真诚地请求他们给予自己帮助。作为一位正二品的大员,能够如此谦逊待人、尊重每一个比自己职位低的官员,曾国藩的行为不仅没有让自己丧失威严,反而赢得了大家的好感与支持。
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在与官场中人打交道时,曾国藩始终保持着一个重要的原则——即使同流合污也不为之。他并没有盲目地迎合和讨好,而是保持着自己的操守,始终做到“和光同尘”,在官场上既能融入,也能坚守自我。这一处世哲学在《曾国藩心学》中有着深入的探讨,读者若有兴趣,不妨深入了解。
总结来说,曾国藩在第二次出山时的成功,源于他在与人交往中所展现出的谦逊、柔和及适应力。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,他终于能够在官场上发挥出真正的才能和影响力,也为日后的政治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