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本文之前,诚恳邀请您点击右上角的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不仅便于您参与讨论与分享,还能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文章内容,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。
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印度方面频频在中印边境制造各种挑衅行为。中国为维护和平,多次主动提出谈判,但狂妄自大的印度却把中国的善意误认为软弱无力,反而越发肆无忌惮地侵犯我方领土。时任总理尼赫鲁甚至公开讥讽中国“只敢叫嚣却不敢下咬牙”。既然对方既不领情又频频挑衅,中国只能采取先礼后兵的坚决态度。面对我军强烈的反击,尼赫鲁大为震惊,他完全没料到中国军队会如此坚决地反击。
尼赫鲁出生时,印度尚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,无论是在印度本土还是后来留学英国期间,他都亲身经历了英国人的歧视与不公正待遇。经过长期的压迫与剥削,他心中的仇恨愈发根深蒂固。同时,受英国教育影响,他的思想里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合了对强权和侵略的崇拜。为了扩大印度疆土,摆脱英国统治,尼赫鲁野心勃勃,将矛头直指中国。
展开剩余86%1947年印度虽然宣布独立,但仍隶属于英联邦,很多事务仍受英国牵制。印度发动对中国的进攻,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:一是如果印度失败,只能继续受制于英国;二是若印度获胜,英国也能从中分一杯羹。此外,这场战争无论胜负,双方必定遭受不同程度损失,尤其失败方的国力将大打折扣。虽然中国拥有丰富的大规模作战经验,但这场战争对中国来说并不轻松——国内需解决自身问题,外部又面临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与武器援助。
基于以上因素,加之中国历来主张和平解决争端,我方自始至终积极主动与印度展开多轮谈判。当年英国占领印度后,完全无视中国强烈反对,强行在中印边界划定所谓的“麦克马洪线”。中国始终不承认这一非法边界,而印度独立后却一再要求中国正式承认“麦克马洪线”。对此,西藏地方政府也曾明确回应:“‘麦克马洪线’乃英国强加之产物,印度既已独立,该线自应废止。”但印度依然我行我素,见中国始终拒绝承认,便铤而走险,试图用武力逼迫中国屈服。
早在中国抗战尚未结束时,印度便乘虚而入,陆续侵占中国边境的瓦弄、噶拉塘等地区。随后几年,印度派遣百余名士兵越过昆明西山江、达旺河,逼迫西藏政府从门隅首府达旺撤退。此前,门隅地区一直由西藏地方政府从达旺实行管辖。截止1953年,印度已先后侵占中国门隅、珞瑜、下察隅等多个地区,甚至在这些地方建立兵营,篡改官方地图,试图将中国领土据为己有。
针对这一系列侵扰,中方曾多次与印方谈判交涉,毛主席更曾提议双方在实际控制线后撤退20公里,力求以和平方式避免一兵一卒流血冲突。然而,尼赫鲁无视中国的退让,集结2万余兵力频繁在边境挑衅,导致我军47人伤亡。为了博取国际同情,尼赫鲁不仅煽动反华情绪,还大肆捏造“是中国侵略印度,印度不过是在收复领土”的谎言,使中国在国际上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。
面对印度一再的欺凌和挑衅,中共中央终于在1962年10月发出备战指示,命令组建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和新疆边防部队,分别负责东西两线的军事指挥调度。两军对峙,战争一触即发。时值寒冬,反击战在藏南的喀喇昆仑山脉及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展开,战士们不仅要忍受刺骨严寒,还要克服险峻地形带来的补给难题。对双方而言,这场战斗都是极限挑战。
开战前,印度国防部长梅侬提出了名为“里窝那”的作战计划,准备以东部为突破口占领塔格拉山脊,驱逐中国军队,西部则计划清除中国军队在阿克赛钦的21个据点。印度还加快组建第四特种部队,提升东部战力,派遣参谋局长考尔亲赴前线指挥。所有准备工作必须在10月10日前完成。对此,尼赫鲁十分满意,甚至嘱咐两人:“中国只会叫嚣,不会咬人,你们放手去打吧。”梅侬在激励下誓死抗战到底。
印度在西山口布阵,沿公路摆成“蛇”形,兵力分布在四个重点据点。西藏边防部深入研究印方部署后,迅速制定反制方案,以超过两个团的兵力攻打蛇头,三团兵力夹击背腹,同时派两团迂回切断蛇尾。最终,我军成功将印军四个据点分割包围,使其陷入进退维谷,混乱逃窜。战斗中,我军副班长庞国兴在追击溃逃印军时意外与部队失联,但他未慌乱,反而深入敌后15公里,连续作战五次,缴获汽车两辆、火炮七门,击毙敌军7人,夺取两处炮兵阵地,表现出色。
此役,我军不仅接连占领西山口、德让宗、申隔宗三地,还全歼了尼赫鲁派出的三个旅部队,令自负的尼赫鲁大失所望。另一方面,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瓦弄山区林木茂密,断崖峭壁与湍急河流交错,地形极为险要。印军派出两千多兵力驻守,多次进攻我军。经过严密部署,我军于11月16日发起反击,一部队攻打扎公、曲子扎等地,扰乱印军阵脚。激战三小时后,夺取首个地堡群。
但进攻第二个地堡群时,我军排长周天喜在枪林弹雨中壮烈牺牲,令部队士气受挫。若不能攻下第二地堡,我军后续行动将受阻。一名战士奉命使用爆破筒近身摧毁地堡。在友军掩护下,他迅速将爆破筒塞入地堡口,但被敌人迅速推回。无奈之下,他爬上堡顶,扒开土层,通过圆木间隙将爆破筒放入,紧贴胸口死死顶住,敌军虽拼命推搡,他纹丝不动。爆破筒爆炸前一刻,他迅速滚落地堡,幸运幸存并继续奋战。他名叫陈代富。
尼赫鲁的最大失误在于轻视中国,误判中国军队不会反击。第二地堡群被攻破后,我军继续前进。战后,牺牲的周天喜排长和英勇的陈代富均获国防部“战斗英雄”称号。面对我军猛烈攻势,瓦弄的印军第十一旅旅长见势不妙,紧急命令全线撤退,并与考尔一同乘飞机逃离。至21日,瓦弄敌军完全丧失战斗力,我军总共歼敌超过1200人。
这场中印战争从1962年10月20日爆发,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。印军自诩完美的“里窝那”计划,最终被我军彻底粉碎。历时一个月,我军阵亡700余人,负伤600余人,同时缴获大量坦克、飞机、汽车等武器装备。中国在强有力的反击后主动停火,既避免了更多伤亡,也打破了尼赫鲁编造的“中国侵略印度”谎言,扭转了国际舆论的被动局面。此外,这场战争换来了中印边境数十年的相对和平,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实力,震慑了其他意图挑衅的国家。
尼赫鲁的根本错误在于对中国的轻视和误判,而中国军队的坚决反击则让他彻底明白什么是“蚍蜉撼树”和“山外有山,楼外有楼”。战败后,他对执意推行“里窝那”计划悔恨交加。早在战争爆发前,印度前陆军参谋长蒂迈雅就曾反对该计划,认为仓促推进将导致自损,甚至让中国军队反攻印度腹地,是一条死路。然而,蒂迈雅的意见被高层视为怯懦,没人采纳,连尼赫鲁也不例外。
事实证明,蒂迈雅的判断完全正确。印军组织混乱,陆空军缺乏协调,物资投送混乱,甚至飞机在空中反复盘旋无法准确投放补给。印度自独立后从未经历如此大规模战争,缺乏经验,部署混乱,后勤补给严重滞后,物资未能及时送达前线。军力不足,虽有美方提供的先进武器,却难以发挥作用。中国经过多年的战火洗礼,更加珍惜和平,故在取得胜利后并未乘胜追击。
我们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,因此始终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、不侵占他国领土、不诋毁他国文化、不掠夺他国文物的原则。
发布于:天津市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